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

ID:309772

时间:2023-06-23 12:30:01

上传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一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兴明中学全体教师感谢各级领导多年来对我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自2011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校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山东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为依据,加大对领导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先,以安全工作为保障等,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明确办学方向,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1.学校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21400m2,建筑面积6418 m2。学校地理位置较偏。2年来,学校在教体局的支持下,整体改造校园环境,投入资金10多万元,对学校围墙、排水管网、供水设施、线路、操场、路面等进行了维修改造,对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新。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学校能充分利用空闲地进行绿化,校园内绿树掩映,鲜花盛开,气候宜人。

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书法室、电子备课室等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利用率达100%。

学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教学资料共享。教师能随时上网,实现电子备课。学校图书馆是省一级图书馆,馆藏图书24385册,生均40册。电子图书62969册。各种报刊110余种,有些报刊是学生们自己选定的,涉及体育、军事、地质、收藏、历史、兵器、汽车、科幻等。

学校电脑40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率为100%,每年有县级骨干教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90%以上的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和上网查阅浏览信息。

学校设施较齐全,环境优美,管理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文化氛围浓郁,是求知求学的理想场所。近几年来,各项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72名在职教职工,其中高级职称8人,占教师总数的15%,中级职称30人,占教师总数的56%;本科以上学历42人,一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老、中、青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兼职教师分配比例较合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在职教师均有教师资格证书,均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课时数,继续教育年检合格率为100%。

3.领导班子建设

线教师、职工代表的各种建议,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方法领导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上深入研究,科学提升教学质量,工作高效。

4、教育质量

(1)、学校校风正,校纪严,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在校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

(2)、2011年中考,无论平均分和上线率在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取得了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超过历史做好成绩。

5、教育经费:

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局按时足额发放,没有拖欠。学校按政府文件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学校经费能及时拨付。重大维修项目或采购由局统一掌握。我感到近年来县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加大,重要的修缮项目能得到及时批复,两年来维修改造、新添置设备等共计220多万元。尤其最近两年感到政策向农村学校明显倾斜,虽然我们和县区学校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在明显缩小。

二、办学思路和目标

三、2011年以来我校主要措施:

1、严把三关,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

为进一步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贯彻“普九”工作的重要举措,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严把三关,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

《教育综合改革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二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高校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xx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专业成了“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 252次 大小: 48kb(共10页)

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

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做大优势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

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后备军。

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专业国际评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

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

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三

xx 省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省教育厅综合改革处组织相关专家组就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专家组成员,以省内教科研领域的领导、专家为主,并选聘了省外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领域具有较高影响的学者。通过实地学校考察、专题座谈以及网络信息核对等方式,调研组对全省 17 地市基础教育、部分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

调研组分别与 17 地市教育局的基教科、职教科、教师科、人事科、财务科、教研室、办公室等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和学校校长进行座谈,并调研了威海一中、烟台城市建设学校等 35 所中小学校及 xx 交通职业学院、xx 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 11 所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大学、鲁东大学等 39 所高校。

调研组针对我省立德树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与优质均衡发展、考试招生制度与评价、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资融资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 xx 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但同时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课题组在充分实地调研与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发展。

第一部分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成效 一、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全省 17 地市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等新型德育工作制度初步确立,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显著。

(一)政策引领,体制建构,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顶层设计 政策深化层面,17 地市均已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注重适应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出台了一系列细化、具化与可行性的政策文本。其中莱芜市出台了 46 个配套改革文件。

体制建设层面,各地市积极响应上级职能部门的相关要求,建构了较为整全完备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体制系统。

机制建设层面,全省高职院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各市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基本构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

职业学院等院校单独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合一。

(二)内涵丰富,载体多元,构建立体互通的系列课程 17 地市在开齐开足国家德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基本建立立体互通、内涵丰富的课程体系。如:临沂市已成功研发出孝道、诚信、感恩共 15 个德育专题视频案例课程;德州市通过“特色示范课堂”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德功能等。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加深入,普遍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各地市和高校还积极探索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可能实施路径。如:滨州市开展了“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淄博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威海市依托民族复兴基地,组织开展以“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民族复兴教育实践活动;济宁市建构“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等。临沂大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加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

成立了 16 个班主任工作室,发挥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区域内培养骨干班主任的“孵化器”。东营市建立了教师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师德育培训和研修课程;潍坊市成立 186 个“学科育人研究共同体”和 1508人的虚拟学科育人研究团队。全省高职院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在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倾斜。如:xx 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念坚定,勇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荣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纵横交叉,合力推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 效应 各地市在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现已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在家校合作方面,各地市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教育现场会,并与相关科研机构签订了“家校共育示范区”框架协议,多措并举,有效保障了立德树人工作的科学性、长效性。如:济南市颁布了《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聚焦调整机制公益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指导模式多样化,着力破解家庭教育“缺位、越位、错位”问题;淄博市积极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等。

(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职业院校涌现出一些值得推广的创新教育模式。如:青岛滨海学院的思政课“1+1”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大力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xx 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思政课“访谈教学”。xx 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与自身实际、与专业学习、与社会生活“三结合”。滨州职业学院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我省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管理责任清单及负面清单制度,其中比较突出的改革内容有:中小学校长的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教师的“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的“学区化”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改革创新意义。

(一)校长职级制改革有序推进 2014 年底,我省出台《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化的改革方向。调研中发现,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随着各地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的取消,校长管理专业化意识得到重视。如:烟台先后印发《高中校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烟组发﹝2016﹞63 号)、《高中校长年度考核实施意见》(烟教党发﹝2016﹞25 号)等配套文件。

二是

积极探索了形式多样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如:威海市在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将校长、副校长和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全部纳入职级制改革范围,建立了市域统一的校长职级绩效工资标准,把学校应有的自主权全面下放,激发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县管校聘”改革取得进展 2015 年,省教育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进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调研中发现,现各项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 17 地市认真转发文件,烟台、青岛、济南、潍坊和淄博等地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文件,确保该项政策有效落地。

二是完善“县管校聘”配套保障机制。济南、青岛、淄博和威海等地专门成立了人才服务中心机构,确保教师考核、聘任、交流的科学化和有序化。

三是深入推进教师“系统人”的身份转变。目前各地区初步建立了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学校编制核定新机制,基本建立起编制部门负责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负责核定岗位总量,教育部门负责进行动态调整,学校负责聘用管理的工作机制。如:济南市通过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从全市跨区域、跨层级调剂 4000 余名编制,最大限度保障中小学校用编需求。这种做法从全市层面宏观调控教师用人,实现了区域间教师编制的优化组合。

2015 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各地市按照“保基本、促发展、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地域条件,实行“学区统筹,校际交流;学区为主,辐射带动”;探索“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与优秀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共享机制。如:济宁市积极推行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引导名校建分校、名校领新校、名校带弱校,促进校长、教师在城乡与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截止 2017 年底,济宁市共有 219 所城乡学校完成结对帮扶,已组建教育学区、集团 87 个,覆盖 933 所中小学校。威海市探索建立了“以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为重点、以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为纽带”的学区制机制,实行招生培养、教育教学一体管理、教学质量统一监测、名优骨干教师常态交流、特长教师区内共享“五个统筹”的学区制模式,整体提升教育水平。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硕果累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乃至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民生工程,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7 年,xx 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发﹝2016﹞40 号文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7﹞24 号),标志着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启动。调研发现,该项改革推进路径扎实,效果显著。

一是各地

市政府均制定了相关实施政策。

二是各地义务教育学校严格遵循有关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加强“全面改薄”,积极推进城乡校园建设一体化。

三是统一教育经费投入标准,达到了普通小学生每生每年 710 元、普通中学生每生每年 910 元、特殊教育生均 6000元的基本标准。寄宿生则再增加了年生均 200 元的公用经费补助。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均经费标准更是超过省定额标准,并实现了城乡统一。潍坊市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连续 13 年保持在 25%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加强了城乡学区化管理以及教师交流与校长轮岗制度。各地城乡学校学区化、集团化或者共同体等结对联盟发展成为了基础教育学校改革新风,送教下乡、走读支教等城乡教师交流已被纳入职称晋升的基本指标。

五是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机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与巩固率稳步提升。如:东营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与巩固率均接近100%,初中生综合升学率也达到了 99.7%,东营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一是地方政府积极支

持,配套文件落实有力。

二是各地市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基本建立了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如:济南市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专项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推演,既落实上级改革方向和重大决策,又延续改革经验,最终确定了符合济南实际、体现教育公平、符合多元选拔人才和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评价办法。

三是选课走班稳步推进。目前,全省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选课走班工作方案,整体教学秩序良好,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如:临沂一中务实地选择了“以固定班级为主开展教学班教学,以‘固二走一’为原则稳健地实施有序走班,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半走班”模式。这种模式在全省比较有代表性。

五、“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头良好 目前,xx 省共有普通高校 145 所(仅次于江苏的 167 所、广东的 151 所位居全国第三),现在校生数达 250 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为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高校砥砺前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效。

办公会议事规则以及“三重一大”管理等重要制度,学校领导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建立并完善了学校理事会制度。

三是健全了学术委员会制度及其运行体制。

四是建立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二)对标“双一流”建设标准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标准,积极转变发展模式 在调研的 39 所高校中,有 26 所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计划。各高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建设。

一是各高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发展。如:xx 师范大学化学与工程学相继进入了 esi全球排名前 1%,2019 年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曲阜师范大学大力推进学科建设,重点按照三个层次(即 xx 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推进,积极打造学科高峰。至 2018 年,我省已有 3 所省属高校进入 esi 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 100 名,分别是济南大学(82 位)、青岛大学(85 位)、青岛科技大学(100 位)。

业工程一流学科,对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三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完善应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人才培养模式。如:xx 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组建“智能海洋机器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团队于 2016 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团队成员陈天祥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三)积极推动多元化办学,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是高校与各级政府的合作日益加强。如:xx 财经大学是中国财政发展 2011 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发展 2011 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参与单位。xx 理工大学主动对接淄博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战略,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临沂市长期支持临沂大学发展,实现双方的共建与共赢。二是校企合作广泛深入,产教融合成绩突出。聊城大学生物制药研究院以纳米给药系统、固体纳米释药技术、缓控释技术及临床营养为主要开发方向,现已为几十个公司和研发单位提供了医药、临床营养方面的研发和技术咨询等服务。青岛黄海学院学校与 31 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了 124 个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搭建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生产性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四类合作育人平台。

三是社会力量办学得到支持与发展。仅高等教育阶段,xx 省现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40 所,包括普通本科高校 12 所,独立学院 11 所和高职专科学校 17 所,共有在校生 36.4 万人,分别占全省高校的 27.6%和 18.1%。

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2015 年,烟台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合作建立烟台格罗宁根大学,这将填补中国北方没有中外合作大学的空白。此外,烟台政府还支持了英国考文垂大学的 xx 研究院项目建设。

(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的整合 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一系列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合工作逐步展开,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有:整合泰山医学院与 xx 省医学科学院、xx 省立医院成立xx 第一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 xx 省科学院成立新的齐鲁工业大学,以及省内燃机研究所并入 xx 交通学院,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等等,进一步优化了 xx 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

六、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18 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地市、各高校正认真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师德师风建设,并逐渐完善教师管理与评价体制。

德教育机制、宣传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惩处机制、教师违反师德行为问责机制和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并普遍建立了师德惩处机制。如:xx 政法学院将每年 9 月确定为“师德建设月”,聊城大学建立健全了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中小学教师招聘与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不断优化 一是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不断优化创新。随着核增编制、其他事业编制的调剂使用以及教师编制临时周转户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教师紧缺问题。如:菏泽自 2016年始,连续三年教师招聘计划在 4000 人以上。青岛市探索形成“1+n”(“1”即事业单位统一的公开招聘,是教师补充的基本方式;“n”是其他教师补充方式,主要包括五种:学校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自主选聘紧缺专业人才、学校自主招聘免费师范毕业生、职业学校自主聘用高水平兼职教师、学校自主招聘师范院校高技能毕业生。)的多元教师补充机制,实施教师“聘用制”改革。滨州市在现有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中小学教师,近三年来全市共招聘 347 人。很多地市改进招聘方式,选拔优秀师资。如:济南市直学校可以对六大部属院校的毕业生直接录用。滨州市对国家免费师范生和 xx 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采取免笔试、由面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招聘。

制度文件。调研发现,各高校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注重引进高层次专家与特色人才,特别是一些高校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方式引进人才,如:齐鲁工业大学的“3151”人才计划、xx 农业大学人才“筑峰”计划、德州学院的“天衢英才”工程、滨州学院的“黄河英才”工程等。

(三)教师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全省建立了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教师继续教育分级管理制度,建构了从面到点,从普及到提高,从大众到精英的持续发展机制。

二是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构建起“核心技能、系统培养、评价驱动、统筹管理”的培训模式,12 个大类专业率先开展。在高校教师培训方面,形成了“以校为主、省级引领、岗前培训、骨干示范、名师团队”的培训体系。近两年,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审中,我省获评数分别位居第 2 位、第 4 位。

发挥效力。调研发现,对乡村教师倾斜的职称评审政策已经在省域范围内得到良好的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审时单列,并享受适当倾斜。如:滨州市乡村教师职称评审通过率明显高于城镇学校。

二是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更加科学合理。部分高校在职称评聘政策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强化职称评聘的学术标准,保证了职称评聘工作的科学、规范和透明。如:青岛大学实行了教师职称岗位“确认制”和“评审制”双轨竞聘运行模式。齐鲁工业大学根据不同岗位层次、不同学科类别设定评聘条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支持条件。部分高校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引进第三方评价,并积极落实学院职称岗位聘用的主体地位,实行分类管理。

(五)积极创新兼职教师管理体制 一是兼职教师机制日益完善,兼职教师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据调研统计显示,全省 32 所高职院校中制定了 42 个兼职教师文件,就兼职教师的准入、管理、发展、考核、奖惩等进行了符合政策要求和学校实际的约束和界定,建立了兼职教师任教的常态机制和充足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如:xx 城建职业学院设立了 120个固定岗位用于聘任行业企业工程一线技术骨干、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工作,建立了 800 人的高水平专业课兼职教师资源库。xx 经贸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兼职教师资源库也高达 500 人、800 人。

二是发挥兼职教师制度优势,大胆任用兼职教师。如:xx旅游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比例均超过 50%;xx 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兼职教师年度授课量 29544 学时,xx 电子职业学院兼职教师工作量达30084 课时。

三是建立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如:泰山职业技术学院、xx 信息职业学院创新性实施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结对帮扶,鼓励双方合作开展教学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出台了《兼职教师培训制度》《兼职教师培训实施方案》等文件,对聘后的考核培训做出了相关规定。

七、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当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中职高职 3+2、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 3+2、中职本科 3+4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制。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如:xx 科技职业学院和 xx 商务职业学院分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保障“3+2”教学团队建设。

二是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得到完善。如:潍坊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 5 个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实现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是课程体系建设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如:xx 科技职业学院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确立了构建由达标课程、优质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的“五级”课程体系的目标。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冠名班”等校企合作新范式层出不穷。如:菏泽医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是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如:xx 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 xx 省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吸引省内外 165家企业、31 家高校、职业院校,11 家行业协会加入集团。xx 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不断扩大 xx 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影响力,发展会员单位 186 家,组建了全国首家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成员覆盖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二是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稳步推进。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共建“海尔学院”,潍坊职业学院与万声集团等企业共建现代服务业学院。

三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服务社会机制不断健全。如:滨州职业学院围绕“十强”产业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传统专业向中国智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转型。

和名师工作室的两室。威海职业学院教师 2017 年度以科研项目的方式完成了 6 个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潍坊职业学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4 名科研人员利用科研成果、专利等成果留职创业。

(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机制得到完善 一是着力增加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满足更多学生的更多实习实训需求。如:曲阜远东职业学院与临沂众泰汽车、鲁南制药集团等知名集团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是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内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工艺标准,实现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如: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一起按照市场和实践教学需求,分别购置或建设了波音 737-800 模拟机舱、航空模拟实训室、老年医养服务与管理人才实训中心和互联网技术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设施。

(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高职院校普遍形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统计显示,15 所高职院校出台了专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文件,这些政策导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淄博职业学院、xx商务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90%,烟台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更高达 91.6%,其中具有中等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比 95.6%,并有 292 人获取了相关行业或专业的高级职业资格。

二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制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如:xx

外贸职业学院提出了“整体设计、分类推进、强化特色、满足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原则;xx 服装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xx 海事职业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等将教师职业发展分为若干层次,实施梯级培养;xx 科技职业学院、xx 商业职业学院、xx 外贸职业学院等进一步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区别培养目标和标准,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淄博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以赛促教、“教”“赛”相长机制。

三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据统计,参与调研的45所学校中有12所学校出台了专门针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文件 15 个。

四是建立兼职教师、校企互兼机制。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进企业技能能手、技能大师来院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带头人”制度,聘请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xx 商务职业学院、xx 信息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校企互建工作站(室),协同工作、结对培养等形成互融互动的双师型工作团队。

府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支付,逐渐提高并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达到了普通小学每生每年710 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 910 元。济南、青岛等地更是高于此定额。对于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或弱势群体,又适当进行了增加。如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 200 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对农村不足 100 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 100 人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按每生每年 6000 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 1.4 万元,2018 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1 亿元,积极打造 xx 高校的学科高峰。职业教育方面则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专业差异生均拨款制度,全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也达到了1.1 万元。

二是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充足发展。数据表明,截至 2018年,全省共有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民办学校 8972 所,在校生278.1 万人,分别占全省学校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 27.3%和15.8%。特别是在学前教育方面,民办幼儿园 8072 所,在园幼儿121.4 万人,这分别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 42.4%和 43.8%,可以说是学前教育“半壁江山”。在具体的直接投资方面,民办学校产权占地面积 10.3 万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达 3382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 487 亿元。该教育资产无疑是对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

第二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德育缺少必要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 一是在现有学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德育工作陷入表面与肤浅。如:在烟台三中、泰安市岱岳区实验中学、威海二中等学校的实地调研中发现,教师惩戒权的缺失,致使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受到前所未有之挑战;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使教师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学闹”或“校闹”问题有抬头之势。

二是配套措施不完善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缺失或未能充分实施。如:德育生均经费配套不足,这在济南、枣庄、菏泽、淄博等地市均有不同程度存在。班主任津贴的地区差异明显,德州地区高中班主任的平均津贴 400 元/月左右,最高为 600 元/月左右,而济南平均水平是700/月元左右。

三是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尚不能满足立德树人工作的需求。专业德育教师数量缺口仍较大,德育课程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德育教师面临着结构性师资短缺的问题。

(二)德育教学方式单一且缺乏创新,一体化效果不尽人意 一是专门德育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课程育人效果尚不尽人意。

二是学科德育教师存有畏难情绪,学科德育课程难以有效推进。

三是活动课程虽丰富多彩,但效果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将活动课程看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参加活动课程存在被安排、被组织、被学习的问题,活动课程的生成性、实践性和自主建构的价值功能弱化。

四是传统灌输

式的德育方式仍占主流。说教而非对话、强迫而非自愿、解决当前问题而非立足学生发展实际等德育手段或观念,依然在学校德育中占据主流,成为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行为的主要方式。

五是尚未有效建构科学化德育评价方式。当前中小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仍局限在道德认知层面,考试、背诵、记忆仍成为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而理解、运用、实践等层面尚未引起学校德育的足够重视。

六是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度不够且沟通机制有待完善,目前 17 地市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家校社合作衔接不力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一是思政学科和学院建设基础较薄弱,思政课生师比过大,教师课时量较多,思政课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职称结构等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

二是思政工作载体有待进一步拓展,专兼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是大学思政课程与中学阶段的课程衔接不理想,存在内容重复设置现象。

四是思政课程内容游离于学生专业课程之外,学生缺少参与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存在的问题(一)校长职级制配套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

责问题。区域间职级评价标准差异巨大,校长专业化标准不一。职级制中校长职称评聘与退出、转岗机制不能有效衔接。在访谈的 36 位校长中,都明确提出要打通校长职称评审的通道。

(二)“县管校聘”整体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调研发现,菏泽、聊城、德州、泰安、枣庄、滨州、济宁等地均推进缓慢。在全省 137 个县区行政单位中,约 60%左右的县(市、区)没有真正推行实施。各部门的教师管理权力、乡镇教育行政区划体制、“县管校聘”教师评价标准、教育经费短缺等因素影响了“县管校聘”真正落实到位。

(三)教育行政管理学区制改革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学区内学校间尚未健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共享机制。有些地区学区制改革存在明显“行政化”色彩,缺少科学性和灵活性。学区制在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增加了学区这一管理层级,权责尚不清晰。另外,学区制改革实践过程中缺乏科学可行的学区制工作评价机制、评价标准。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化过程中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城满村空” 随着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城市大班额问题突出,乡村学校趋于萎缩。城镇学校面临着持续的入学压力,大班额问题化解困难。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费问题压力很大

随着我省“全面改薄”工作的推进以及化解“大班额”的工作要求,现代化优质学校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特别是随着国家投融资政策的调整,解决大班额的融资政策已被停止,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各地都十分突出。以菏泽为例,全市仅“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工作,已欠工程款高达 100 亿元以上,下一步推动优质学校发展将困难重重。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淄博市,依然面临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或资源教室的严重不足,目前全市仍有 130 所学校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三)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严重滞后 各级政府虽然制定了有关“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政策,甚至明确提出了“交钥匙”工程的工作目标,但是由于相关政策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很多新开发居住区缺乏配套学校建设。

(四)教师数量不足成为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难点 中心城区学生入学的快速增长,与传统僵化的教师管理体制形成了新的矛盾。随着中心城区外来转移人口的激增以及子女入学需求的增大,中心城区学校发展受传统教师管理体制的制约,教师短缺问题普遍存在,“新代课教师”问题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风险隐患点。

(五)教师结构性缺编以及男女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新高考改革以及高中“选课走班”模式推广后,高中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明显。小学教师存在音体美等结构性缺编问题,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尤其严重。

四、高中改革发展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对招生公平存在一定的担心 访谈中有地区教师反映,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高一数据采集与录入完成之后,到了高二年级学生选科之后需要重新采集信息,针对性地补充信息。教师评语中无法保证客观公平,尤其牵扯到学生的负面记录一般都回避。有教师担心,综合素质评价在城乡学校之间也会带来新的不平等。有学校和教师担心,“分数+等级”的高中录取方式,在强化语数外的同时,作为等级体现的理化学科,其重视程度被降低,这对于高中阶段理科方向的学习不利。

(二)高中选课走班带来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选课走班对学校管理和教师评价带来挑战,调研中发现各地、各高中学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另外,学生选科的不确定性造成教师配置的结构性缺编或超编;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凸显,现有的教室数量出现较大缺口。

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资源互通的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与普通高中“2+1”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

五、“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存在问题(一)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短缺、学科竞争力不足。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8 年高考一本录取率,xx 为 10.6%,在全国排倒数第 5 位。从“双一流”高校数量来看,江苏有 15 所,广东有5 所,xx 仅有 3 所。就此数据而言,xx 高校的实力,在全国显然是缺乏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不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环境氛围、政策保障还有待加强。弹性学制、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改革需要强化,集聚社会资源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性瓶颈需要破解。在加大高校自主权方面,学生招生、专业选择与学费标准等,都需要政府进一步放权。财政投入平均数偏低,2016 年高等教育的“公用经费”全国平均为8067 元,xx 则为 3258 元,该数据是全国最低。教师待遇不高,相比于邻近的江苏省,xx 省高校工资更是在绩效上短缺一块,同职称相差 1/5-1/3 左右。

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陈旧,实验实践教学手段落后等,都不利于高校与行业产业的有效对接。

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师德师风建设亟需加强 一是师德教育重视不够, 师德建设流于形式。调研中,有高校反映,师德建设存在片面强调业务工作倾向,将不出问题与做好师德工作划等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确立。

二是对师德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师德问题就是意识形态问题,忽视了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其他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招聘和职称评审制度需调整 学校缺乏必要的招聘用人权。当前我省教师招聘大多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学科专业测试,学校更是缺乏必要的招聘自主权。中小学职称差别与待遇差异、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弱。另外,兼职教师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强。由于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缺乏长远的规划,学校与兼职教师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高等院校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现象,人才退出机制不健全。人才评价较为片面,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和评价方面更多追求的是高学历、高职称、科研成果等,而忽视了其整体水平、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的评定。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高校人员招聘机制不够灵活,招聘环节仍受到一些体制机制的制约。人员招聘时间成本高,审批周期较长,增加了招聘成本,同时也给高校的人才工作增加了难度。

七、中高职院校质量整体提升存在的问题(一)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力度不够强,职业教育学段贯通培养的专业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职业教育类型的应用型本科对口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中职升本科、高职升本科和本科为专业硕士提供有技术技能基础的毕业生数量都少,限制了贯通培养的发展。另外,各学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还有距离,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长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贯通培养的整体架构、综合设计和各段之间的有效衔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与校企合作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

(二)职业教育课程和专业建设机制还需强化 课程体系化建设不足,专业群建设特色不明显,课程和专业建设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不完善。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还不明显 职教集团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合作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合作成效低,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管理,职教集团的制度不健全、配套激励、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成员单位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需突破政策壁垒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试点过程中,存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与以育人为目标的公益性事业之间的一些相关政策壁垒。进入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教师人事关系,支持教育教学的产权归属和资产划分,学院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准入和退出机制等,均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另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多数县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的机制没有建立,市县区生均拨款经费差距较大。

八、教育投资融资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经费人均明显偏低 若按照人均教育经费的公共预算支出排名,我省在全国仅处于中间水平。特别是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东部的江浙地区,以及中部的湖北、重庆地区。

力。与此同时,“引企入教”、社会捐资等多元化办学、助学体系发展滞缓,都限制了我省教育融资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 一是建构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增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研究制定生均德育经费制度,通过财政专款专项支持,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活动的组织、德育专项课题研究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德育评价体系的优化升级。

五是重塑教师惩戒权,建构家校社合作联动模式。

六是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树立“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

二、进一步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以校长专业化发展教育评价为前提,探索建立学校管理团队的激励机制,完善校长职级制。

现深度融合;强化评价,引导规范改革;构建新型教育行政管理学区制改革机制。

三、持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经费短缺问题,加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与支持力度。

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鼓励民办优质教育的引进与共建。

三是在争取教师编制增加的前提下,刀刃向内,正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编外教师管理办法。

四是“大班额”问题的化解,政策目标应坚持与教育部有关 2020 年消除大班额政策保持一致。

五是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能力的提升工程建设,尽快制定有关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四、稳妥推进高中改革发展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一是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督导。

二是积极完善“分数+等级”的中考招生标准。

三是建立新高考背景下资源保障机制。四是完善普职融通育人体制机制。

五、建立“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深化高校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是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三是强化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双一流”建设

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学科高峰。

五是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创新多元化合作与联盟发展的办学新机制。

六是充分发挥民间教育资本优势,特别是结合 xx 新旧动转换发展的新机遇,努力创造民办高校的“xx 模式”。

六、多途径、多维度建设教师队伍 一是开展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研究,构建多主体和多维度的师德师风评价体制。

三是健全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职级制管理模式。

四是多管齐下,建立科学的兼职教师发展机制。

七、完善制度,确保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一是完善贯通培养制度,完善贯通培养机制建设。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加强专业建设的机制完善,健全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设置变革的驱动和调控机制。

三是健全混合所有制试点和职教集团运行的体制机制。

四是着力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五是完善服务社会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六是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

八、调整教育投资融资政策

一是引资办学,完善社会力量办学的奖励激励机制,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引资助学,大力推进民办公助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积极完善高等教育的融资功能,逐渐实现高校定价(学费)自主权改革。

总之,当前,xx 基础教育办学资源不强,高等教育优势不突出,教师待遇普遍不高,这都是 xx 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落实政府责任,重视教育投资;强化市场机制,积极推动多元化办学;简政放权,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会是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机制调研报告

省调研报告

关于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调研工作方案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四

(二)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机制。

2004年州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以来,我县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任务,在全县学校积极试行校长公选制,推行校长奖励制、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极大提高了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县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1、校长公选制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选好校长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县结合天城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天城县直属中学校长公选实施方案》和《天城县乡镇中小学校长公选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和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教育专家、教师代表组成的校长遴选委员会,由校长遴选委员会提出公选校长的具体实施步骤,并组织实施。通过向社会公告、发动报名、资格审查、公开演讲、答辩测试、综合考核、组织审批、公示任职8个程序,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校长公选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2004年,在校长岗位空缺的西二镇中学和管理薄弱的天城三中试行校长公推公选,产生了2位公选校长。

2、校长奖励制

我县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行校长目标考核奖励制。通过对校长本学年德、能、勤、绩的综合考核,县属中小学(含教办幼儿园、民办学校)奖励前3名,第一名6万元,第二名4万元,第三名3万元;乡镇中学奖励前2名。第一名5万元,第二名4万元;乡镇中心学校奖励前3名,第一名5万元,第二名4万元,第三名3万元。

3、教师聘任制

我县的教师聘任制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秉公办事,任人唯贤;二是定编定员原则,学校对教职工的聘任只能在县编委和县教育局核定的编制内聘任,超编聘任的人员,其工资由学校自行解决;三是科学考核,客观评价原则,聘任以考核为依据,对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者予以聘用;四是因需设岗,因岗定员原则,根据岗位需要和学科需要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五是评聘分开,因岗定酬原则,受聘人员在聘期内按所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享受相应的工资档次;六是合同管理,依法聘用原则,校长对教职工的聘期为3年,在聘期内,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教职工,校长有权解聘。

在聘任的方法和程序上,首先由校长根据岗位设置情况,制定出各岗位人员的《任期目标及工作职责》、《考核奖惩办法》、《聘任方案》和《绩效分配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讨论通过后报县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实施教职工聘任由校长公开招聘,教职工申请应聘,经考试或考核,公开竞争上岗确定受聘人员后,由校长与其签订合同,颁发聘书

4、绩效分配制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五

一、改革背景和试点基本情况介绍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优势地区,教育领域也呈现这个特点,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总量多,贡献大。温州现有民办学校1748所,在校生41.3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27.3%。由于民办教育的强力支撑,温州形成公、民办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仅基础教育每年为财政“减负”近20亿。

民办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形势的发展,民办教育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局限性逐步显示,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导致民办教育整体走弱。

温州与全国一样,存在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我们经过深入调研,梳理了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十大问题。如法人属性问题,民办学校因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享受不到公办学校享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队伍建设问题,民办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存在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二元”体制。合理回报问题,因为国务院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民办学校回报方式靠学校财务的“真空状态”以及“技术处理’’来获得。此外,财政扶持、产权属性、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政策性障碍需要打破。 为创造新一轮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7]48号),将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落在了作为民办教育标志性省份的浙江,浙江将这项试点落实在温州、宁波两市以及德清、安吉两县。

今年开始,温州全面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书记、先后6次进行专题研究、先后7次作出批示,市政府分管领导不下20次组织专题研究,教育、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人力社保、金融、民政等十多个部门牵头成立六个课题组进行为期五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和政策研究,考察了上海、昆明、深圳、重庆等地的民办教育,研究了云南、湖南、江苏、山东等地的民办教育政策,草拟了“1+7”的调研报告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计划付诸实践的综合意见和配套制度初稿。

份,我们进行配套政策的攻坚阶段,根据突出操作性、可行性的原则,部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密集协商,并请高校相关专家和律师参与,出台了法人分类管理、公共财政奖补资金、财产法人权、财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社会保险、办学水平评估、现代学校制度等九个配套的实施办法,形成“1+9”政策体系。

二、改革基本思路

综合意见确定了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办法和目标定位。总体思路是: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改革的根本目的,从问题出发,按照公、民办教育同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的法律要求,在同等待遇的基础上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破解民办教育在师资、产权、税费等政策方面的障碍,全面进行“制度重建”。

改革办法是:实施分类管理,从民办学校营利或非营利的属性出发,开展民办事业单位法人和企业法人分类登记管理,研究制定不同的政策体系,由民办学校举办者按要求合理确定学校属性,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

目标定位是:一是政府层面,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教育公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创造区域民办教育改革的优秀模式,为国家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二是学校层面,以质量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位学生,建设多元、特色的民办教育优质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使温州教育整体质量能领先全国。

三、主要政策亮点

(一)法人属性分类。这是民办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引起全国的普遍关注。我们提出,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非全日制的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确实从事非营利性的,也可以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

(二)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开放教育投资、生产、供给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形成不同投资主体、举办主体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多种方式办学。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鼓励大、中型企业以职业学校为重点投资办学。鼓励优质公办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支持民办学校办学。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委托管理等办学形式。

《20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情况综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六

为保障综合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崔慧先副校长为组长的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基础医学院、教务处、国资处、人事处、财务处和医院相关人员组成,协调各个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支持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拨出专款用于该项工作。

(二)通过顶层设计确定了综合改革的模式

经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的多次调研、论证、讨论以及外出参观学习,确立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采用理论课整合、创新性实验改革为主干,佐以pbl教学以及增加进展讲座、选修课设计的四个模块的改革方案。相应成立了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四个工作小组:理论课整合小组、pbl教学小组、实验课整合小组以及讲座、选修课设计小组。组长由学院各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或主任担任。小组成员是各学科遴选的资深的教授或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骨干,参与人员预计达百人。

(三)四个方面工作均取得阶段性进展,部分进入试行阶段

自年下半年,各工作小组均进入了高密度的实质性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初步完成了综合改革各个模块的方案,并开始在临床医学七年制试行。

1、阶段工作及进展总结如下:

1)对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ii:相关学科间进行学科间梳理,并对课时、上课时间进行周密的编排,以避免知识点不必要的重复。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课:

医学是实验的科学,为了有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初步培养,在掌握基础医学实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前沿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整合。

3、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案例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系统性强,有质量较高的、数量充足的教材,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希望通过开展pbl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开设讲座、设计选修课,对新课程体系进行查漏补缺:

通过基础医学知识前沿,以及与临床疾病相关联的讲座、选修引领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点、最新进展,进一步开阔思路和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对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程的有效补充。

(四)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基础性活动

为加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增进学风、教风建设,学院充分利用向北京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学习的机会,充分了解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改革成果、教学管理经验以及教师教学激励等政策和措施,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完整版)医学教育实践改革探讨

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医学教育先进事迹

2020年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总结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直以来,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不停地改革创新,率先在全省打造“五个引领”党建品牌,率先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校家同创”德育工程,率先在全省实施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统一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率先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率先在全省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率先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学生研学旅行,率先在全省出台教师优待办法,提前一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今年以来,我局坚持改革创新热度不减、势头不减、力度不减,打出“组合拳”,按下“加速键”,点上有突破,面上有进展,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立德树人,育人方式有突破

一是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重新审定《廉洁修身教育》《品读临川文化》等地方教材,思政课本、教学研究更加系统规范。二是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大力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打造x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育x名红领巾讲解员,多形式开展红色走读和党史学习教育;
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中小学校“润心工程”实施方案》,为全市青少年儿童心中撑起一片蓝天;
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x多个特色班和兴趣社团活跃在全市中小学校。三是研学实践成果丰硕。规模化推进研学实践教育,精心打造市级研学基地x个,省级基地x个,国家级基地x个;
开发研学课程x套,打造了“名人线”“名村线”“名景线”“红色线”等一批有内涵、有特色、有看点、有学点的精品研学线路,x万余名省市学生在抚研学。

二、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有亮点

一是客观评价学校。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创建了十类校园文化品牌;
深入开展“五名工程”创建,x所学校被评为全市示范性学校;
设立教育质量综合奖,每年拿出x万元激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科学评价教师。积极开展“乡村首席教师”评选,遴选一批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帮助专业成长。与公务员同步,统筹发放教师奖励性补贴;
推行高中教师薪酬绩效改革试点,职称评聘做到“一校一策”。出台《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指导意见》,建立教师减负清单目录,明确教师工作量范畴;
制定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加强教师管理。三是综合评价学生。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从x个纬度、用x个核心指标,对x万多名学生开展测评,强化结果运用,提升学生素质。四是严格评价政府。连续开展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考核,评选出教育发展综合奖和单项奖,奖优罚劣,推动工作。

三、先行先试,教育改革有创新

一是综合改革树立新标杆。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x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x项改革课题开花结果,《x教育综合改革文集》出版发行;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廉洁修身教育、集团学校转型升级、妥善解决原民办代课教师问题、千名教师访万家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强基计划”策应新高考。积极对接国家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筹集经费x万元,首期选拔了x名优秀学子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三是“阅读大赛”成为新风尚。大力实施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培养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营造全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

四、学史力行,为民服务有特色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一是增加学位解难题。下发《全面推进市中心城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投入资金x亿元,通过新建、回收或租赁、无偿移交等形式,举办x所公办幼儿园,到x年x月,市本级增加学位x个,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x%以上。二是缩小班额提质量。组织x名督导专家进校入班、实地点人,地毯式摸底核查班级人数;
开设班额举报平台,发动群众监督;
大年三十,市长对县(区)长进行约谈;
各地各校通过班级平衡、改造功能教室、搭建临时板房、租借周边闲置校舍等方式,消除了“超大班额”,“大班额”得到有效遏制。三是预防近视惠民生。实施“明亮工程”,争取财政资金x万元,对x所市属公办学校x间教室照明灯进行专业改造,预防学生近视。四是游泳培训保安全。实施“浪花工程”,落实资金x余万元,暑期对市属学校x-x年级x余名学生免费开展游泳技能培训,提高学生防溺水能力。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八

一、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积极实施1650工程,突破高中“瓶颈”制约。

我县按照“合理规划,统筹全盘,重点突破,兼顾一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效管理,提质增效”的高中教育发展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展发展新思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办学潜力。采取以下措施,加快高中教育发展。

1、积极扩大现有高中办学规模,盘活现有教育资源。

在稳定天城一中30个高中教学班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县属中学办学规模。一是天城二中扩征土地20亩,动工建盖一幢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撤销竹园镇一中、竹园镇二中并入天城二中办学。二是天城三中扩征土地8亩,动工建盖1幢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的教学楼,撤销虹溪中学并入天城三中办学。三是西山民族中学扩征土地30亩,建盖一幢综合楼,为下一步招收高中学生打好基础。四是天城四中建盖一幢教学楼,以扩大高中学生容量,目前教学楼已开工建设,从2005年9月起,停止招收初中学生,增扩高中班级。五是在职教中心积极开办综合高中班,到2010年办学规模可达到16个班。

盘活现有资源后,我县高中每年可招收50个班2500余人。天城一中年招生10个班,天城二中年招生8个班,天城三中年招生6个班,民职中年招生6个班,西民中年招生8个班,天城四中2005年停招初中办成高级中学,年招生12个班。

2、积极协调社会力量,走多元化发展高中的路子。

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促进民办教育发展。2004年协调配合红河烟厂兴建了庆来学校,并招收高中学生12个班385人,2005年高中计划招生30个班1200余人,学校完成建设后高中部最大规模可达年招生48个班1900余人,滇南文武学校职业高中规模可达年招生6个班300余人。两所学校为我县突破高中教育“瓶颈”制约增强了发展后劲。

3、新建天城中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建天城中学的工作,成立了天城中学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和建设指挥部负责学校筹建工作,安排了100万元的前期工作经费。目前工作顺利推进,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初步勘测报告》和《地质方案评价报告》。《天城中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于6月9日经州环保局审批通过。项目计划上报相关资料已备齐,于6月16日上报州发改委审批。完成了用地丈量、树木、坟墓清查、迁坟用地规划相关费用补偿标准核定等项工作。天城中学占地400余亩,建成后办学规模可达60个班3000余人。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九

盟教育局职成教科  范如海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盟委、行署在全盟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战略目标,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我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快速、持续发展,盟教育局组织了以副局长刘华为团长、助理调研员聂作鹏为副团长的教育学习考察团,赴湖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习考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职业教育工作。考察团于4月1日在北京市集中出发。4月12日在广西荔浦县结束,历时12天。

一、考察收获

本次考察所选择的地区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中的县市;湖北省英山县、湖南省怀化市、广西荔浦县。考察团听取了当地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了英山县理工中专学校、怀化市旅游学校和万昌中等专业学校(民办)、荔浦县杜莫镇中学和双江镇中学共3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1所民办)和2所农村初中,听取了校长们的办学经验介绍。考察团成员的总体印象是:这些地区的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比我盟改革起步早、思想更解放,形式多样化、办学体制活。

(一)针对大量未升学的毕业生调整农村初中办学方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巩固“普九”成果,推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做到为农村服务。

1、湖北省英山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属丘陵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升学率50%多,与我盟相近。针对近50%不能升学的农村初中实际,英山县通过实施教育兴农四大工程推进、深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初中职业培训工程。在全县初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技术、分段安排。初中实用技术培训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传授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二是职校“五联服务”工程。全县农村初中学校本着“广泛性、典型性、辐射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教育兴农联系村、校、场(厂)、组、户。优先为联系村、场(厂)、组、户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免费放映科学技术录像资料,免费提供科普小册子,适时指导生产、适度给予资金和物资支持定时为联系学校培养培训教师。三是成校“双百千万”工程。“双百”是县、乡、村三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分别联系100个科技示范组,推广200项农村实用技术;“双千”是建立1000个庭院经济示范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元;“双万”是树立10000个科技致富带头人,使其家庭年收入超过20000元。达到选准一个项目、开发一项技术、培训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四是小学职教渗透工程。全县小学开展“二课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二课”是上好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二能”是学生能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能帮助家庭致富。县教育局还组织编写了《农村种养技术》乡土教材。

2、荔浦县是桂北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山区县。1994年在广西农村率先“普九”后,县委县政府大胆改革,在全县农村初中全面开展以“绿色证书”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县“绿色证书工程”总体规划,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的具体责任和义务,教育部门积极主动,狠抓落实,开辟出“普九”后农村初中教育深化改革,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宽阔通道。主要做法,一是统一规定全县初中在全面渗透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实行“2.5+0.5”分流,分流后集中专业课培训。二是统一要求在上好“绿色证书”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劳技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多种劳动技能。三是县“绿证办”统一编印了《科学种养技术》作为专用教材,学校也自编乡土教材。四是县教育局将此项工作列为教育目标量化管理。五是县“绿证办”安排各“绿证”专业的主管部门按国家农业部制定的标准,统一组织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

(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拉动进口,培养有知识、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1、湖北省英山县理工中专原是一所县级职业高中,在校生几百人。1999年英山县将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和县成人中专合并为县理工中专。1999年全日制在校生858人,2003年2528人,2004年有望达到3100人。2001年学校进省重点,2003年进国家重点。校长胡维富介绍,由于县财政困难,学校主要靠自身发展。学校教职工186人,在岗141人,2003年工资支出264万,财政只拨92万元,学校自开工资172元。学校近几年还投入近200万元用于建楼和设备购置。学校的成功经验就是拓宽出口,以此拉动招生。学校坚持常年招生,长短结合。根据学生自愿将在校生分为综合高生、对口高考生和中专打工生三部分。三类教学班收费不同,每学期每生学费850——1250元不等。综合高中班人数约占20%,主要学习普通高中课程,兼学一、二门专业课,毕业后参加普通高考。对口高考班学生数占30%,开设中等职业文化课和专业课,毕业后参加职业对口高考,近几年对口升学上线均为100%。打工班人数最多,收费也最高,毕业后学校负责联系推荐就业,就业率连续几年在95%以上。学校由一名副校长专抓就业工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30家实习、用人和联合办学基地或企业,学校就业工作不是靠中介机构,而是在深圳、上海设就业办事处,常年有两个职工驻点,联系就业。

2、湖南怀化市是湘西的地级贫困地区。共有53所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在校生6万多,其中民办职业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占总校数和总在校生数的50%。高中段在校生职普比为57:43。

怀化市旅游学校是一所公办学校。教职工130多人,在校生2000多人。学校每年收入300多万元。近几年每年毕业生600——700人,除少数部门(不足1/10)参加对口升学外,其余主要是就业。在怀化市就业的很少,主要是广州、深圳、珠海、北京、上海等地,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

万昌职业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是1996年由汪义成个人创办的,在校生由当年的400人发展到现在4000多人。每年招生1000多人。学校始终坚持“订单”方式办学,长班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实行“招生、专业培训、介绍就业、跟踪管理”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劳务公司+职业学校+用工单位+跟踪管理”的办学模式。学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今年毕业生1000多人,而校长收到的订单已尼龙袜3000人。学校在收入上吃“三块”:培训费、输出费、跟踪管理费(与企业达成协议,毕业生毕业进岗的一段时间内由学校管理,企业出钱)。

怀化市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的原因,一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每年把职业学校招生数列入政府、教育两个系列目标中。二是学校办学方式灵活,以“订单”方式办学为主,学校与30多家外资企业有办学协议,常年在发达地区设有就业办事处,有一名学校领导专抓就业工作。三是学校重视专业课和实验学习课,加强专业设备建设。怀化市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重为3:7,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上两所学校的专业教学设备和规模在全省一流。四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校生80%以上为农村,所以大部分为住宿生。学校对在校生管理非常严格,在教学上加强评估。

二、考察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一)关于我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1、加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强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必须依靠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重视,统筹和领导。

2、我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应启动新一轮实验,滚动发展新的实验区,并制定评估标准。

3、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不能千篇一律,各地区和各学校必须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学校的特点探索本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4、从初中开始加强职业课的渗透力度;对不升学或升学无望的学生实行分流教育,培养其一技之长。

5、在县、乡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科技培训工作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全部由农村中学管理和承担。

6、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实验、示范、推广作用。

7、加强教材建设和地方乡土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有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的乡土教材。

8、着力推广巴岱中学的经验。

(二)职业教育工作

1、加大招生工作力度。政府在职业学校招生上必须制定相应的促动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2、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对职业学校工作的评估内容之中。职业学校必须加大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必须由专门领导负责,专人抓,常年抓,跟踪看抓。就业工作不要仅依靠中介机构,学校必须有专人直接参与。

3、学校要加强广泛的联合办学,实行“订单”教育。

4、中职校必须注重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新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秀篇十

2023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颁布了,于是“五一”假期学校就布置了全体老师学习。打开课程标准的电子版,与前两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课标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课程目标上,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时代,真真切切地到来了。首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提法不同,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再提“三维目标”了。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不再是分以往的五个版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是分成了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创造性的新增的两个内容。

5月30日晚上,在网上听了省教科院周玲老师对2023版的课标的解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特别是“为何要修订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个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聚焦“立德树人”,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四个基础“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础;改进“知识为重、零散浅表、静态讲练、注重解题”,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四个突破“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情境实践、学业质量”,强化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三个结合“教、学、评”一致,体现正确的学业质量观,建立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

“学习任务群”是本次修订课标新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我觉得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再升级。老师们对“学习任务群”很是困惑,我在困惑中感觉很新鲜。课标中提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回想本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大门,其实我的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任务一:我从单元整体设计出发,带领学生早读时读大量的现代诗歌,让学生找出现代诗歌形式特点。学习《三月桃花水》这篇美文时,我把一个自然段以现代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把其他自然段改写成诗的形式,为学习现代诗单元做好铺垫。任务二:在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查找,搜集冰心、艾青、叶赛宁、戴望舒的资料,以及关于他们创作诗歌的背景故事,在课堂学习时与同学们分享。如此这般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很乐意做这样的学习活动。任务三:学习单元诗歌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现代诗的形式,无论是朗读还是仿写,都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更明白诗歌有节奏美、韵律美、形式美、形象美。等到综合性学习,编诗歌集,小组类分工明确,有设计封面、目录、抄写等分工组合,又是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学习;每个小组所选诗集内容不同,他们的学习任务也就不同。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把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知识及连接起来,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活动走向课堂在走向活动,现代诗歌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本次节假日、休息日对新版课标地学习,我也从初步认识到比较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的修订,能够把之前的教学实践与给我新鲜感内容的“学习任务群”进行连接,再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重新梳理,给出理解性地阐述,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想这就是本次学习2023版课标的最大收获。

关闭